close
佛的出世說法是反吠陀,否定婆羅門教中的神學信仰。容忍梵天的存在是為了適應一般信仰,經典中常見「法」與「梵」作為同一意義來使用,只是為了攝化婆羅門而施設的方便。佛滅後,世人對其懷念加深了信仰崇拜的成分,於是佛漸被神格化,與世俗神教自然多了一分共同性。神格化的佛變成了人天教主,而經典中的天神也都以大菩薩的姿態出現。菩薩思想雖說都是以發菩提心,悲智相應的菩薩行作為理想,然而卻擺脫不了天神信仰的陰影。



如觀世音菩薩,其慈悲精神在佛教的傳播有著重要的地位,也因此當人們陷入困苦的時候,就把觀世音菩薩作為祈求的對象。普門品中說:




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




又說:




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觀世音菩薩是以無畏施於眾生,堅定眾生於怖畏急難之中對於佛法的信心,生起正信的因果觀,對於業報現前,能以佛法的正思惟、正知見面對,坦然處之。對境時心念常繫觀世音菩薩名號,如此心不起惡念,隨緣消舊業,如同點亮一盞盞的明燈,陰暗之處也隨之破除,故能於怨賊當前,心無所畏而得解脫。所以普門品中也說道: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菩薩的威神力是幫助眾生在正法的修習中輾轉增上,如前所說之無畏施,依教奉行,遠離三毒,還是需要自身的精進願力,才能有所饒益。即使面對困難的處境時,也才能清楚明白因緣果報,以輕安自在的態度來化險為夷;而不是在眾生有難時,佛菩薩會如外道神教一般顯現神跡來護祐眾生。佛說「如是因,如是果」,因果業報昭昭不爽,雖然佛菩薩在因地立下度眾生的悲願,眾生的果報卻還是得自己來承受的。普門品中所載面臨種種世間苦厄,稱觀世音菩薩名者而得解脫的道理即在於此,並非在彰顯菩薩的神通神跡;惟施無畏,堅強眾生面對困厄的信心、毅力與勇氣,因而能泰然處之,學習菩薩的智慧來處理問題。




關於神跡的記載,就像佛陀借用婆羅門教布施、持戒、生天的教說名相,目的是為了啟發聽聞者的歡喜淨信,因而能入於正法,三者名目雖沿用自婆羅門教,教說內容卻有所修正,所以施、戒、天又稱為端正法。普門品中沿用神教記載神跡的方式,一樣是攝受神教信仰的方便,讓初學者生起歡喜踴躍的信心,而後能深入正法,學習其無畏()之精神與慈悲的胸懷。不過如果錯把觀世音菩薩當成能夠祈求消災解厄的神明,恐怕是未解普門品的真實義。




: 如來出世有四無所畏:諸法成就、諸漏已盡、離愚闇法、盡於苦際,見《增壹阿含經.等趣四諦品》T2p.645。所以廣義來說,無畏即已涵蘊了完整的正法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