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片來源網址: www.flickr.com/photos/xgray/679590582/


 


佛法的流傳至今已兩千餘年,從印度的恆河流域到現在幾乎遍佈於全世界都有佛教徒。




佛法的教義隨著時空的變遷而有所演繹增減也是在所難免,自佛滅後的部派佛教開始,佛法的教義、教理也因時、因地、因人而有多元的發展。




可喜的是更多不同根性的眾生能藉此因緣而接觸佛法;憂的是對佛法的詮釋或趨繁複、或求簡易,也很容易讓人淹沒於法數的分別,或是只置身於自己所熟悉的法門,而忘卻了佛法的根本精神。




佛世時世尊在婆羅門教根深柢固的傳統,多神信仰泛濫和眾家思想齊鳴的洪流下,能夠闢出一條清流,是值得大家省視的。




當今之世,佛法為了適應世間而宗派林立,如何從諸佛常法中掌握住正法清流的精神,實是學佛者不可不慎的課題。 (99.02.16 未完待續)


 


佛陀以其覺悟的智慧,挑戰神教信仰的印度婆羅門社會,佛化了神教,然而當今佛教融攝民間信仰,稍不得宜,卻有佛教被神化的危險。



姑且不談三法印,明辨正法即在於神佛的分際能清楚明白,佛教並非無神論,而是非神教。三界內的天神是存在的,然佛菩薩不是天神,把佛菩薩當成天神祈求,那就有違佛陀的教導。




佛有三不能,其一就是不能替人消業障,所以求佛祖保佑是不太可能的。禮拜佛菩薩,是祈願自己發清淨心,學習佛之慈悲心,與佛菩薩悲心願力輾轉增上,能依法義教理,信願而付諸實行,是名學佛。




如上淨下空法師所言,很多人學佛多年,還在祈求這個,祈求那個,都不知道自己還是個外道。所謂外道不是在貶抑其他宗教,而是修行方向不同。




外道者,尋求外在助力的加持或賜予,即神教信仰之類。




佛教者,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自負是沒有人能替代的,學佛需知正信的因果,佛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還是得靠自己修持。就像老師教學生,就算老師再怎樣加持,學生自己不用功,還是不可能通過測驗。(99.02.18 未完待續)


 



 


圖片來源網址: www.flickr.com/photos/insashi/3608483138/


 


所謂身外求道路便差,佛陀教我們要守護根門,隨時照顧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訓練對境時的起心動念不起貪瞋癡,如此讓因地清淨了,善果自成。修習佛法是要從自身的載道器起修,就像是悉心呵護盆栽一樣,除了要勤除雜草,還要給予適當的水份與養份。如果光是天天祈求老天爺幫我們照顧,那可能會大失所望。




昨天造訪了一位最近改信基督教的大學時代的同學,他說了一位他們教會姐妹的故事,頗值得玩味的。這位姐妹原本是一位出家師父,曾出家二十七年,也當了寺院的住持,原本是要去美國擴充道場,結果在那裡受友人之邀去了一趟教會,就改信了基督教。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據友人說這位法師的出家歲月讓她自己很困惑,每天面對著信眾,幫他們做法會迴向就能幫他們消業障,她又不是神,怎麼會有這種能耐。另一個原因是自己用功作課時,也曾見過佛菩薩現前,不過只是靜靜地在那裡,都沒有什麼溝通互動,所以她就覺得很失望。信了上帝後,以她修行的經歷,很容易就得到一些感應。




這就是分不清神教與佛教的結果啊! 當然,信基督教不是不好,只是枉費了二十幾年的修持。沒有建立好正信的因果觀,以為佛菩薩的庇佑感應就是佛教,其實是攙雜了民間的神教信仰,遇到了純粹的一神信仰,自然很容易動搖了道心。所以八正道中首先就是要我們學習「正見」(99.02.20 未完待續)


 





圖片來源網址: www.flickr.com/photos/jobarracuda/843979364/


早期經典中有記載說佛弟子是先得法眼淨才歸依佛門成為優婆塞或優婆夷。通常初聽聞佛法,佛都為他們說端正法,先說佈施持戒和生天,讓大家對因緣果報有正確的認識,確定聞法者堪受正法後,才為之說白淨法和四聖諦等正法要。那時候來請法者,多半是修行已久的行者,所以聽完正法要後就得法眼淨,之後才請求歸依,正式成為佛門弟子




如果按照這個模式來看,歸依不只是一種儀式,而是需經過一定的先修過程,對於佛說的法有正見正知,得到佛陀的認證,才進一步自我期許,從佛精勤實修而歸依。由此看來具備正見的確是佛門弟子所不可不具有的基本條件,特別是在民間神教信仰也大量引用佛經內容,但卻是外道修行的末法時代,明辨正法似乎變得更為重要




正信的因果是正法的基礎,所以佛說「見緣起則見法」,也就是為什麼佛陀總是為初請法者說施天端正法。一般以為端正法僅僅為人天善法,其實說施天是要我們從生活中內修外行,一方面用以端正身心言行及世俗觀念(尤其是外道神教的觀點),另一方面也可說是正法的肇端,以正確的因果觀來通達佛所教導的種種修行(99.02.24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