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則趣聞這麼說:一位猶太人在某地開了家「加油站」,因為生意好客人多,另一個猶太人就想,既然客源多,那麼就在旁邊開間「餐廳」好了,結果生意也是一樣好,接著另一個猶太人則是想到在旁邊開間「旅館」。

 

場景換成華人為主角:第一位開了家賺錢的「加油站」,馬上周遭就會出現第二間、第三間,結果是削價競爭,接著一間間倒閉,就剩下財大氣粗能撐到最後者勝出,再把過去所削的價讓消費者加倍奉還。

 

~~~~~~~~~~~~~~~~~~~~~~~~~~~~~~~~~~~~~~~~~~~~~~~~~

 

以色列這個以猶太人為主的國家土地約是台灣的三分之二,人口只有8百多萬人,近20年內卻能誕生10位諾貝爾獎得主。很耐人尋味的是以色列的學童學習能力評鑑PISA  (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數學排41 (台灣第4),科學也排41 (台灣第13),閱讀是34(台灣第7),台灣出了幾位諾貝爾獎得主呢?

這個國家幼稚園的小朋友不是遊戲就是玩耍,小學生沒太多功課,每天下午1點半就放學回家,中學生也是3、4點放學,沒有補習班可去。以色列的孩子放學回家,家長不是問:「今天考什麼?考幾分?」而是問:「今天在學校問了什麼問題?」老師也鼓勵小孩子問問題,但不直接告訴答案,會要求他們自己思考,問問題本身反倒是比回答問題重要,訓練孩子的「思辨能力」才是教育的重點,而不是在於考試成績。

 

有人開玩笑說:10個猶太人有11種意見。一位遠嫁以色列的台灣媽媽如此分享:每次家人吃飯簡直像一場沒大沒小的辯論大賽。在餐桌上大家總是熱烈地討論某個話題,幾乎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質疑其他人的言論。也許是這樣腦力激盪 (brainstorming) 的生活態度與教育模式,讓孩子們的潛力能夠自由發揮,總是能突破框架思考而有所創新。

 

以色列沒有豐富的資源,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漠,周邊被不友善的臨國所包圍著,國家隨時都保持著備戰狀態,像這樣的國家要靠什麼維持呢?答案是:「腦袋」。

 

反觀臺灣的先天條件比起這個在地中海邊陲的國家是毫不遜色,台灣所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拼經濟」嗎?套用一下以色列的思考模式,問題是不需要標準答案的,跳脫了框架,或許會找到更棒的答案。答案就請大家一起來腦力激盪吧!

 

(本文資料摘自2014六月號【遠見】,本期雜誌對每個階段的教育都有更詳細的說明,有興趣的讀者煩請自行參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