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法交流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Jul 06 Thu 2017 17:08
  • 修慧

修慧怎麼修呢?
聽經多懂些佛法?誦經拜懺?靜坐禪修?還是入人群磨練呢?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參加法會可以消災嗎?以佛法正信的因果觀而言,災是業報的顯現,而業報只有在因緣成熟,受完報應後才能「消」。不過參加法會時所生清淨的心念即有善業的因緣,倒是可以因為沒有「不善業」的生起,一方面防止未來「災難」(不善業報)的發生,一方面減少讓過去惡因成熟為業報的緣。像悟達國師十世都是持戒嚴謹的高僧,不知讀誦了多少部經,參與了多少次的法會,最後一樣還是避免不了人面瘡的業報。但是在這十世之間,正因為認真的修行而一直培養清淨的善因,所以人面瘡這個「災」的因也就一直無可緣而無法成熟。所以精確的說:參加法會是可以「防災」而不是「消災」。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8) 人氣()

  • Oct 04 Sat 2014 18:04
  • 開心

 

佛世時,有一個外道住在河邊,專門修練神通,經過多年的苦修,他終得了神通。不用渡船,他可以踏著水面過河。有一天,佛陀來到了這條河邊,等渡船過河。這個外道非常驕傲地對佛陀說︰“我有神通,不用渡船,可以渡過河去。”佛陀問到︰“你修了多少年才得到這樣的神通?”外道答到︰“要得到我這樣的神通非常不易,我修了幾十年才得到。”這時佛陀講到︰“你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得到這樣的神通,僅僅可以渡過這條河。我花一點錢,就可以乘渡船渡過河去,所以你幾十年修的神通也就值這錢而已!”(自網路)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0) 人氣()

  • Jun 10 Sun 2012 20:54
  • 法印

法師五月初來寺安單,因此每天坐完早課有機會就會和法師小參一下。多了一位善知識共修,雖然在法義上有些見解不同的地方,正好也成為把這些異見弄清楚的動力。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4) 人氣()

  • Jul 14 Thu 2011 22:23
  • 功德

「功德」對佛教而言是個頗為兩難的宗教詞彙,它既是維持宗教成為信仰的重要觀念,但又被視為是修行的阻礙,那麼到底該如何看待「功德」?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1) 人氣()

  • Nov 02 Tue 2010 13:20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3) 人氣()

  • Aug 24 Tue 2010 14:13
  • 法會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7) 人氣()

 

~~僅以此文獻給國道三號被土石掩埋者,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2) 人氣()

 

吾求道已來,歷世久遠,不可稱紀,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

  • Feb 05 Fri 2010 12:59
  • 菩薩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 Jan 08 Fri 2010 22:38
 

捨有二義:一是捨離,一則作平等義。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佛陀除了提醒弟子們勿貪著於布施,也糾正了婆羅門舉辦邪盛大會一些不恰當的地方。邪盛大會就是婆羅門教的祭祀布施大會,世尊告訴長身婆羅門: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在佛法興盛後,得到當時的國王或長者的供養也較豐厚,佛陀亦一再教誡:「設有利養,莫生染著。(T2p.276)」「常當法施,勿習食施。(T2p.587)」像是提婆達多受摩竭陀王阿闍世毘提希子日日持五百釜食供養,世尊認為提婆達多受諸利養是今世亦壞,他世亦壞。就修行的立場而言,貪著利養即無法斷三毒,反而是增長惡業,不但今世無法解脫,就連他世亦受著這貪欲業報的影響而流轉惡趣。對施者而言,「布施」是藉著施與的行為遠離貪慳,以恭敬平等捨心親手施與,以清淨心等攝施者和受施者,如此的布施才會有大果報,為諸天所稱歎: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婆羅門教的布施觀,在某種程度上是被佛教所採用的,但是採用的同時也做了適度的修正。不像婆羅門教設定了那麼多限制,對於殘缺者和不遵守宗教規範者是不予布施的。佛陀說:「以於家中常行布施,一人來乞即施一人,二人、三人乃至百千,悉皆施與故,即得大福。」即使是「以洗器餘食,著於淨地,令彼處眾生即得利樂,我說斯等亦入福門,況復施人!」施捨是慈悲心的表現,不應該有不同對象的差別待遇。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佛的出世說法是反吠陀,否定婆羅門教中的神學信仰。容忍梵天的存在是為了適應一般信仰,經典中常見「法」與「梵」作為同一意義來使用,只是為了攝化婆羅門而施設的方便。佛滅後,世人對其懷念加深了信仰崇拜的成分,於是佛漸被神格化,與世俗神教自然多了一分共同性。神格化的佛變成了人天教主,而經典中的天神也都以大菩薩的姿態出現。菩薩思想雖說都是以發菩提心,悲智相應的菩薩行作為理想,然而卻擺脫不了天神信仰的陰影。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所教誡的根本戒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恚和正見,也稱之為十善業跡,意思就是說在生活上的言行舉止就能夠造就善業。持戒並不是給生活帶來一些不方便的限制,而是在因地上清淨自己的身、口、意業,因為這些善業的業報才可以得生善趣,所以稱之為「業跡」。


wang14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